<span id="xxdkn"></span>

  • 
    

    1. <span id="xxdkn"></span>
      <span id="xxdkn"><sup id="xxdkn"></sup></span>

    2. <strong id="xxdkn"></strong>
      您現在的位置:發展歷程

      發展歷程

      關岐生引領遼筑走向輝煌
        素有文化古城之稱的遼陽市,已具有2400多年的歷史,地處遼寧省中部,從古至今一直是東北地區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中心。世界著名大文豪、古典文學名著《紅樓夢》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籍就是遼陽。此外,關東才子王爾烈、民族英雄李兆麟、抗日英雄白乙化也生長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。
        改革開放以后,在這塊神氣的土地上崛起了遼陽市生產裝備制造業第一家私營企業——遼陽筑路機械有限公司。
        驅車在沈大高速公路從下王家出站口進入遼陽繁華的市區,行駛幾分鐘,就可以看見位于振興路124—4號,緊靠公路兩邊有一座氣勢磅礴、高大壯觀、新穎獨特的辦公大樓,它就是遼陽市聞名遐邇的私營企業——遼陽筑路機械有限公司。尤其辦公大樓設計風格迥異,具有歐式構思的建筑,已成為從沈大高速公路下王家出站口進入遼陽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。
        坐在這座星級辦公大樓運籌帷幄,指揮400多名員工設計、研制、生產、銷售為機電一體化的領導者就是“全國鄉鎮企業家”、遼陽筑路機械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關岐生,是他引領遼筑從小到大、由弱變強,走向輝煌。
       
      抓住機遇——實現自我價值
       
        今年50歲的關岐生,與公路打了20年的交道,緣始于1984年。那年開工修建的沈大高速公路,是我國第一條真正意義上的高速公路,曾被譽為“神州第一路”。當時沈陽高等級公路總公司進口了一套日本新型1200型強制式拌合設備,并與日方商定把安裝、調試的任務交給了當時為機械配套加工的關岐生。他和伙伴們僅用了18天就順利地完成了任務,得到了日本客戶的高度評價。沈大高速公路的建設讓當時29歲的關岐生開闊了眼界,正是那時,他對中國的公路有了認識,特別是對筑路機械一往情深,不能自拔。
        時光荏苒,當國家產業政策調整,明確提出要大力進行基礎設施建設,公路成為了基礎設施的重中之重。雖然關岐生出身農民,文化水平不高,但頭腦靈活、思維敏捷,悟性很強的關岐生已經敏銳地感覺到:公路大發展的時機到了,筑路機械大發展的時機到了。于是他躍躍欲試,決定在研制生產筑路機械方面大顯身手。1992年,他與沈陽的朋友周英久合作成立了沈陽路達筑路機械有限公司,生產瀝青拌合設備,經過關岐生和他的創業伙伴一年的制造、安裝和調試,克服了重重困難,終于在1992年10月到1993年10月生產出來了第一臺筑路機械設備,并在沈陽通過了交通部的鑒定。這無疑給了關岐生巨大的鼓舞,他要向心中更大的目標前進。
        經過幾年的艱苦奮斗,關岐生于1997年投資300萬創辦了遼陽筑路機械有限公司,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企業,關岐生十分自豪,倍感珍惜,從此,他置身于富有競爭和挑戰的商海大潮中,擊流搏水,揚帆遠航。
        為了做大做強企業,關岐生不顧旅途勞累,奔波于全國各大院校進行洽談,熱情邀請有關專家開發出具有先進水平的瀝青拌合設備,先后與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所、西安公路交通大學等院校合作,多次改進優化整機的結構設計和性能參數,與沈陽化工大學合作開發自動化控制程序,保證產品自動化控制水平領先國內同行,與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合作開發用于攪拌倉的高強度耐磨襯板,保證整機在15萬噸以內無須更換襯板,成為了遼筑產品的賣點之一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1998年,遼陽筑路機械有限公司自己研制生產了1000型和1200型兩套筑機設備,其中1200型筑路機械經過西安筑機檢測中心檢測,通過了省級鑒定。當年遼筑公司就創造產值300多萬元,實現利稅幾十萬元。
        在商海大潮中拼搏了幾十年,遼筑公司猶如一棵參天大樹,經歷了風雨的洗禮,已經茁壯成長起來,在全國幾十家同行業競爭中站穩了腳跟。企業的發展已由當初名不見經傳的幾十個人的配套小加工廠,一躍成為能生產800—3000型瀝青砼“強制式”拌合設備系列產品,穩定土拌合設備系列產品、瀝青泵系列、瀝青保溫閥系列產品的遼陽市裝備制造業大型骨干企業。其中該公司生產的LJ-1200型間歇式瀝青混合料拌合設備于1999年9月被遼寧省人民政府授予第三屆優秀新產品金獎,被國家經貿委認定為2000年度國家級新產品。LJW-2000型瀝青混合料攪拌機械被遼寧省技術監督局、遼寧省名牌戰略推進委員會授予遼寧省名牌產品稱號。目前,遼筑公司產品已經遠銷廣東、湖南、甘肅、河南、河北、山東、內蒙古、吉林、黑龍江等地,深受廣大用戶的歡迎。